治療過動 即時獎勵效果不輸藥物
中國時報【實習編譯黃漢強/綜合報導】
英國諾丁頓大學研究發現,當過動兒表現良好時,給予即時獎勵,這對腦部產生的作用和藥物治療一樣。因此對嚴重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,俗稱過動兒)患者,輔以行為療法,可望減少用藥。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四月份《生物精神醫學》(Biological Psychiatry)期刊。
為瞭解行為治療效果,研究員設計一款電腦遊戲,讓廿八名九歲到十五歲的過動兒接受測試。
研究顯示,提供獎懲誘因可增進過動兒注意力,減少衝動行為,因而提高遊戲得分。而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,紀錄過動兒腦部區域的活動狀況,結果發現,行為治療能活化腦部特定區域,作用與「利他能」(Ritalin)等中樞神經活化藥物相同。然而,他也指出,行為療法可能較不實用,因為對過動兒的獎勵必須是即時的才有效,但在現實生活中,家長或學校老師卻無法廿四小時盯著過動兒,隨時立即給予回饋。
當我們在看一些研究結果時,有時不能只是接受研究者的觀點或者猜測,有時得換個角度來看看。以最近英國諾丁頓大學的研究,當過動而表現良好時,給予即時鼓勵,其對腦部的影響效果不亞於藥物。這個英國實驗用的是電動遊戲來測試,其實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一些討論的必要,主要是因為許多過動的小孩,原本就喜歡這些聲光刺激的遊戲,因為這些遊戲需要的注意力時間短,而且會不停變換,因此反而合他們的胃口,我們常聽到父母在談過動的小孩的狀況:他寫功課,幾乎都停不下來,無法專心,但打遊戲機或是電動遊戲,可以坐一兩個小時,還是很專心。主要就是因為電動遊戲與他們的注意力狀況相符。而且電動遊戲打得好,除了加分,過關也有過關的額外獎勵,與這個研究的作法近似,我認為可以不必另外設計遊戲,而是針對喜歡玩電動的小孩,直接去比較他們玩電動與不玩電動之間的差別即可。
研究人員也承認即時獎勵這種行為方式不好執行,因為師長或家長無法時時刻刻盯著過動兒給獎勵,不過,這也讓我有一個奇想:如果上課的內容及授課方式,能夠設計成像電動遊戲的形式,那麼可能還是可以幫忙過動的小朋友改善學習的動機與成就。不管如何,過動兒的改善,我建議還是從身體功能性的失衡來瞭解,透過飲食的調整、營養的補充及運動等等方式,才能真正有機會不靠藥物來維持穩定的狀況。